王勇在查看職工手工焊接的數字電路板。徐強 攝
一列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由4萬多個零部件組成,涉及機械、冶金、材料、電力電子等眾多技術領域。每個零部件都要經過極其嚴格的精密檢修才能上線運行,每趟列車的平安運行都離不開專業檢修人員的全力以赴。
“用這個試驗臺給受電弓閥板做‘CT’,能精準檢測內部電路板上精密配件的運行情況。”北京車輛段北京西檢修車間副主任、“王勇創新工作室”領軍人王勇說。他帶領團隊與路內外專家強強聯手,研發了“CR400AF動車組受電弓閥板檢修試驗臺”,率先實現復興號動車組受電弓全過程、全流程、全要素的自主修。
1976年出生的王勇,從一名中專學歷的車輛鉗工成長為鐵路系統的知名專家,帶領團隊多次打破技術壁壘,主持科研項目200余項,累計為企業節支創效8000余萬元。此外,他還在復興號動車組檢修、機車檢修、工務鋼軌探傷智能分析等技術領域實現“跨界”創新。
自學成才: 愛琢磨、不服輸,車輛鉗工“玩轉”數字電路板
1993年,17歲的王勇懷揣夢想,在離家2公里的豐沙鐵路養三乘降所踏上了求學的列車。
這個在鐵路邊長大的農村娃,考入了太原鐵路機械學校。“父親是十里八鄉有名的木匠,希望我長大后能成才!”王勇從小受父親精雕細琢的精神影響。
1997年,王勇走出校園,成為北京車輛段的一名車輛鉗工。初到崗位,他感受到深深的落差,每天用25公斤重的大扳手拆卸客車轉向架。“我想讓大家干活更省力。”王勇回憶道。
愛琢磨、好研究的王勇,用8毫米鋼板自制了一款輕巧的新工具,替代了大扳手,省力省時,讓身邊的老師傅們刮目相看。“感覺自己做的事情特別有價值。”談及人生第一次創新,王勇眼中閃耀著自豪的光芒。
在那個年代,少有人對作業方法產生質疑,更不善于應用新工具,但王勇做到了。
2006年青藏鐵路開通,火車開上“世界屋脊”,新型客車投入使用,北京車輛段選拔了一批綜合能力強的年輕職工投入客車網絡電氣檢修工作,王勇位列其中。
當時,列車上部分電氣設備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電子顯示屏壞了,要等3個月才能換新。“不能等,得想辦法快點修好。”只要遇到困難,王勇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
他一次次到中關村的店鋪“串門”,借助聊天“偷師學藝”,把電路板研究得明明白白,掌握了數字電路技術,最終修好了顯示屏,這也為他的創新之路奠定了基石。
難題接連出現,不服輸的王勇就一個一個破解。
網關是列車信息互聯互通的關鍵設備,國外廠家設置了層層技術壁壘,價值7600元的網關維修一次要3000元。
網關的核心電路板上,如指甲蓋大小的神經元芯片集成了3個CPU、64根引腳,每根引腳的焊接精度在0.02毫米以下,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直徑的1/3。“能掌握換芯片的技術,就能節省巨額費用。”王勇暗下決心。
紙上易、實踐難。王勇在試驗臺上一次次嘗試,僅用3個月,研究出手工換芯片技術,當月就有價值超過50萬元的數字電路板“重獲新生”。
“在技術攻關中,我得到了多位知名專家的指點和幫助,在他們身上領悟到創新工作的意義。”王勇心懷感恩地說。
兩次偶遇:向“大國工匠”“時代楷模”看齊,在平凡崗位干出不凡業績
2015年,當王勇被人工更換網關神經元芯片的難題困住時,他偶然看到電視播放的紀錄片《大國工匠》,“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席裝配鉗工技師顧秋亮,以0.02毫米的精度為國之重器“點睛”。
顧秋亮的“兩絲”(1絲等于0.01毫米)鉗工技術,讓王勇看到了故障網關“復活”的希望。幾經周折,他聯系到顧秋亮,講明來歷、道出難題。“大國工匠”被王勇的執著打動,將“兩絲”絕活傾囊相授。
“沒有金剛鉆,攬不了瓷器活!‘兩絲’技術練的是手感,強化的是手、眼、腦的配合。”王勇用笨重的老虎鉗和銼刀無數次地練習,將鉗工技術轉化為維修數字電路板的“兩絲”手工換芯技術,讓人工更換網關神經元芯片成為現實。
像顧秋亮教他一樣,王勇把“兩絲”技術教給了工作室所有人。目前,團隊技術已經從更換64根引腳芯片,升級到更換176根引腳芯片的水平,具備了修復動車組高價值電路板的能力。
“我在顧秋亮身上學到了專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單杏花的家國情懷就像一盞燈塔,為我的研發工作指明方向。”王勇意味深長地說。
王勇與“時代楷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單杏花的偶遇,是在2023年第二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上。在王勇團隊研發的“CR200J通訊/重聯車體配線測試儀”展區內,不少專家為復興號“綠巨人”的檢修技術慕名而來。
“有了這臺設備,我們現在僅需2人、20分鐘即可完成216根全列貫通配線的檢測工作,工作效率提升了近40倍。”王勇為大家介紹。
“看到你穿的制服很親切,我也是鐵路人!”單杏花一邊說一邊參觀王勇的項目。王勇初見12306系統掌門人,心情格外激動。交流中,單杏花向王勇建議,要多使用國產技術和設備開展研發工作。
“單杏花的思路非常有前瞻性、戰略性。”王勇提及單杏花肅然起敬。
當前,“王勇創新工作室”研發的客車火災報警器檢修試驗臺正在測試鑒定中,項目核心設備和軟件均為國產技術。該項目推廣應用后,將解決現有客車火災報警器檢修、檢定依賴外協廠家的問題。
“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咱中國人的手里。”近年來,作為首都工匠學院唯一一名鐵路系統的職工匠師,王勇多次到各大院校和企業交流授課,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傳播得更廣更遠。
薪火相傳:從一個人到一支隊伍,合力擔負創新使命
走進位于北京車輛段北京西整備場的“王勇創新工作室”,“服務一線 自主創新”八個大字映入眼簾。從不足8平方米到48平方米,再到如今350平方米,工作室擁有10多個不同功能的自研試驗臺、1臺數控機床、10名職工,平均每年為該段創造約1000萬元的效益。
2013年,在8平方米的工作間,王勇埋頭研究著德國專家多年無法處理的難題:客車制動系統電子防滑器自進入中國后,每年冬天都會被凍住,導致列車故障。
“我反復翻書、找材料,發現了‘壓力露點’的原理,又結合專業知識,做了很多試驗,破解了難題。”王勇大膽提出通過人工刺激的方式,讓電子防滑器“打噴嚏”,將引發上凍的內部積水排出,從而“藥到病除”。
從在1臺客車上試驗到在北京車輛段所有配屬客車運用,再到全國鐵路所有客車運用,王勇的這項技術方法被寫入《鐵路客車運用維修規程》。
2015年,王勇多次受邀到北京交通大學,向來自全路的100多位客車車輛檢修技師講授客車制動系統電子防滑器的故障處理方法。同年,“王勇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
“以現場需求為導向,持續創新并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是我們的使命。只有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才能完成更多新項目研發。”作為工作室領軍人,王勇用心關注每位“戰友”的技術提升和職業規劃。手把手教、一對一帶,他已為企業培養出46名高技能骨干,其中7人掌握了“兩絲”手工換芯技術。
“王勇是個‘工作狂’,起初大家不太理解他,現在都很佩服他。”“王勇創新工作室”工班長趙嚴強說。他是第一個和王勇學會“兩絲”手工換芯技術的人,在王勇的影響下,他積極投身于技改工作中,設計制作了43款小工裝,大大提高了檢修效率,取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
“乘務巡檢圖片AI識別驗證、輸入輸出電路板調試、網關試驗臺組裝……”王勇工作臺旁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寫滿工作計劃。
近年來,王勇帶領團隊創造了多個讓中外技術專家嘆為觀止的“奇跡”,有知名企業用高薪向他拋來橄欖枝。“取得成果得益于企業的鼓勵、同事的支持,成果是團隊的,更是企業和國家的。”王勇堅定地回答。
讓人才與技術實現“雙向奔赴”,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在各領域各系統推行專家庫制度,王勇作為首批局集團公司內專家被吸納入庫,與更多鐵路技術骨干合力共為,攻克“卡脖子”難關。
“新時代,技能人才成長有了更好的政策,發展有了更持續的動力,個人也有了更廣闊的舞臺。我們將繼續努力,在創新路上走得更遠。”王勇談及未來充滿信心。
榜樣檔案
王 勇
中共黨員,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車輛段北京西檢修車間副主任、“王勇創新工作室”領軍人,曾獲北京市勞動模范、首都勞動獎章和全路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采訪手記
二十八年匠心琢光
初見王勇,他坐在試驗臺前,透過放大鏡仔細檢查著電路板芯片每一根引腳的焊接點,神色嚴肅認真。
王勇的辦公室桌上、書柜里擺滿書冊。說他是一名“學習型工人”,非常貼切。他翻譯研究英文原版技術資料400余篇、寫下工作筆記4萬余字、繪制圖紙3000余張、主持科研項目200余項、撰寫學術論文12篇……他將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份責任感和敢為人先的執著,讓我們心中亮起了一道光。
走近王勇,我們深切感受到一顆永遠追求卓越的心靈。正是這種28年如一日的奮斗進取,讓他在電路板上舞出了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