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冠軍參觀青藏鐵路精神展廳。周悅翔 攝
奧運冠軍乘坐復興號高原動車組列車。馬生明 攝
指導司機斯朗旺扎在林芝站與奧運冠軍同臺宣講。馬生明 攝
奧運冠軍馬龍在林芝站宣講。馬生明 攝
奧運冠軍為清華學子回信。李 磊 攝
奧運冠軍與清華學子互通信件的內容。李 磊 攝
Z22次列車長司文東受托將奧運冠軍的信件送至清華學子手中。李 磊 攝
Z22次列車長司文東在北京西站交付信件后與清華學子合影。李 磊 攝
當復興號高原動車組穿行在雅魯藏布江畔,一場關于信仰、拼搏與青春的對話,正沿著拉林鐵路緩緩鋪展。近日,“決勝巴黎·綻放奧運——奧運冠軍面對面”巡回宣講活動走進西藏,巴黎奧運會乒乓球男子團體冠軍馬龍、拳擊女子75公斤級冠軍李倩等7名運動健兒,與鐵路人共話堅守,又與清華學子因一封書信上演跨越4000多公里的“雙向奔赴”,讓奧運精神、青藏鐵路精神與青春理想實現了深深共鳴。
天路相逢:
奧運冠軍與鐵路人共話堅守
7月17日至22日,“決勝巴黎·綻放奧運——奧運冠軍面對面”巡回宣講活動走進西藏,從“雪域江南”林芝到“日光城”拉薩,運動健兒的身影在當地引發不小的轟動,不少人通過短視頻見證了他們與藏族群眾互動的溫暖瞬間。7月19日10時,宣講活動在林芝站正式拉開帷幕,在掌聲與歡呼聲中,奧運冠軍與鐵路人率先開啟對話。
作為四屆奧運“老兵”,馬龍率先分享奮斗歷程。從倫敦到巴黎,他累計斬獲6枚奧運金牌,更與隊友攜手實現男團五連冠?!斑@份榮譽不屬于我個人,屬于整個團隊,更屬于祖國。”面對年齡增長與賽場競爭的雙重壓力,馬龍直言,是“祖國至上、為國爭光”的信念支撐著他,讓他始終堅信“只要心懷熱愛,永遠都是當打之年”。這份對事業的執著堅守,恰與鐵路人扎根雪域高原的奉獻精神遙相呼應。
李倩的講述滿含“逆境突圍”的力量。巴黎奧運周期里,30多歲的她面臨更換教練、調整技術的重大挑戰,不得不打破多年養成的訓練習慣,“像新人一樣從零學起”?;貞浧鹫旧项I獎臺的瞬間,她眼含熱淚:“17年的汗水與淚水沒有白流,這枚獎牌是我給祖國的答卷。”這份“挑戰極限、追求卓越”的韌勁,正是奧運精神與青藏鐵路精神共通的精神底色。
拉林鐵路首發司機、全國勞動模范斯朗旺扎的經歷,同樣讓在場者動容。從“馬背少年”成長為“鋼鐵巨龍”駕馭者,他親眼見證了西藏鐵路從無到有、從綠皮車到復興號的發展。為確保行車安全,他以“杯水不灑、硬幣不倒”的嚴苛標準打磨駕駛技術,更與同事們長年堅守在氧氣稀薄的“生命禁區”,用日復一日的付出,讓鐵路成為連接家鄉與外界的“幸福線”。“我們守著天路,就是守著家鄉的希望。”他的話,道出了一代代青藏鐵路人的使命擔當。
中午時分,C882次列車從林芝站緩緩啟程,駛向拉薩。車廂內,“天路格?;ā毙v團骨干魏庭月帶來的青藏鐵路精神宣講引人入勝。她動情講述著建設者們的壯舉:“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中開鑿隧道,在缺氧環境里肩扛手抬架橋鋪路,用血肉之軀筑起這條人間天路?!薄扒嗖罔F路這一世紀工程向世人證明,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不斷創造非凡業績?!毙v結束,車廂內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久久回蕩在雪域上空。
午后陽光透過車窗,溫柔地灑在每個人身上。此時,小提琴奏響《我和我的祖國》的悠揚旋律,在女聲領唱的帶動下,奧運冠軍、鐵路職工與旅客們齊聲合唱。動人的歌聲與窗外蒼翠的群山、奔騰的江水交融,不少人眼中泛起淚光。當歌曲《天路》熟悉的旋律響起,全場氣氛被推向高潮,歌聲里充滿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建設者的敬意。
途中,馬龍望著窗外向列車敬禮的護路隊員,深有感觸:“那一瞬間特別觸動我,這就是一種信仰,是青藏鐵路精神最生動的體現,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毕挛?,列車抵達拉薩站后,奧運冠軍走進青藏鐵路精神文化長廊,在第一列進藏列車的車票、建設時期的老工具等展品前駐足。隨著講解員聲情并茂的講述,建設者們攻堅克難的往事浮現在眼前,讓奧運冠軍進一步讀懂了“缺氧不缺精神”的鐵路擔當。
書信傳情:
跨越4000多公里的青春共鳴
在這場雪域之約中,一段意外的書信奇緣,讓這場精神的對話更添溫暖與意義。故事的起點要回到7月19日拉薩開往林芝C881次列車的旅程中。當時,清華大學“躍馬行藏”實踐支隊的左宏量、郭柯言、田欣曜、王珺儀四位同學,偶然發現他們所乘坐的列車7號車廂懸掛著歡迎奧運冠軍橫幅。他們立刻意識到,這或許是奧運冠軍宣講活動的專屬車廂。更巧的是,工作人員告知他們,這趟車抵達林芝后,奧運冠軍將乘坐后續列車返回拉薩,而他們此刻所坐的位置,正是冠軍們即將入座的席位。
此前,四位同學已看過奧運冠軍在林芝的宣講新聞,能在列車上與冠軍“隔空相遇”,讓他們既驚喜又遺憾。因實踐支隊需趕往下一站開展宣講和志愿活動,他們沒有時間與冠軍們當面交流。“兩支宣講隊伍,一個在學術領域刻苦鉆研,一個在體育賽場上不懈拼搏,我們都在為建設祖國而奮斗?!睂嵺`支隊隊長左宏量說。當隊員王珺儀提議寫一封信轉交奧運冠軍時,大家都為這個想法感到興奮,迅速著手起草。信中,四位清華學子寫下了他們的心聲:
“親愛的奧運健兒們:我們是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暑期赴西藏實踐宣講隊。在這列拉薩至林芝的火車上,我們2個宣講隊相遇啦!過去一個月中,我們宣講隊從北京去到日喀則,進行實習、理論宣講、志愿活動。我們也在準備繼續申博,繼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我們都將奔赴下一程,在祖國各地宣講和實踐,在彼此的領域繼續奮斗。祝愿身體健康,再創佳績!”
在林芝站站臺,左宏量和隊員們將這封滿含真摯情感的信交予西寧客運段黨辦工作人員李磊,委托他轉交給即將出發的奧運冠軍。
當天,隨著林芝開往拉薩的C882次列車啟動,李磊將這封信鄭重轉交到了馬龍、李倩等奧運冠軍手中?!坝悬c意外,但非常感動!”馬龍坦言,得知與清華學子同乘一節車廂、為了相似的宣講目標而來,這種奇妙的緣分讓大家很感動,“這也是一種‘雙向奔赴’,我們得給同學們回封信?!?/div>
列車上的宣講活動剛一結束,7名奧運冠軍便圍坐在一起,熱烈討論回信內容。花樣游泳奧運冠軍王柳懿自告奮勇,根據大家共同商議的思路,一筆一畫地寫下回信。隨后,馬龍、龍道一、陳清晨、王芊懿、郭崎琪、李倩等冠軍們紛紛提筆,在信上簽下自己的名字,為這份情誼再添分量。信中寫道:
“同學們:很高興在拉林鐵路復興號高原動車上收到你們的來信。我們雖然在林芝火車站擦肩而過,但正如信中所說,我們都奔赴在講述故事、傳遞精神的路上。在喜迎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我們來到雪域高原進行宣講,就是希望將體育力量和中華體育精神帶到祖國邊疆。你們的宣講實踐讓我們感動和鼓舞。讓我們一起努力,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為時代添彩,貢獻青春力量!”
“同學們的這封信很珍貴。”跳水奧運冠軍龍道一感慨道,“作為一名運動員,我們的使命不僅僅是在賽場上取得好成績,更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傳播正能量,用自己的影響力去激勵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绷熊嚰磳⒌诌_拉薩時,奧運冠軍們還反復叮囑李磊:“請一定把信交到同學們手中,向他們致以問候!”
這份感動并未隨列車到站而落幕。8月3日,受李磊委托,西寧客運段京藏車隊Z22次列車長司文東,在北京西站將這封跨越4000多公里的回信,交到了左宏量手中。同時,司文東還轉達了奧運冠軍們的囑托與期望,并送上自己的祝福:“希望你們能夠成為自己領域的冠軍人物?!?/div>
接過回信的那一刻,四位清華學子難掩激動。“這是一個驚喜,也是一種鼓勵!”王珺儀說,“奧運健兒的事跡激勵著我們不畏艱難、勇于拼搏,也指引著我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彼麄儽硎荆悎錾希瑠W運健兒突破極限、讓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生動詮釋;鐵路人扎根高原、默默奉獻的堅守,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體現。這些精神都將成為他們前行的力量,未來會繼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學術科研與社會實踐的道路上勇擔使命。
從奧運冠軍與鐵路人共話堅守,到清華學子與運動健兒書信傳情,這場發生在雪域天路的精神交響,讓拼搏、堅守與青春理想交織共鳴。無論是奧運賽場的領獎臺、鐵路沿線的崗位,還是邊疆大地的實踐現場,為國奉獻的初心始終是不變的主線,而這份精神力量,也將繼續在祖國大地上播撒種子,激勵更多人在各自領域書寫屬于新時代的奮斗篇章。
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這場對話是對西藏發展的溫情注腳。60年來,西藏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從交通閉塞到天路縱橫,從發展滯后到生機盎然,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堅守者的付出、奮斗者的拼搏。如今,奧運健兒帶來的體育精神以及鐵路人堅守的家國情懷、青年學子踐行的青春擔當,正像一股股暖流,匯入西藏發展的時代浪潮,為這片土地的明天注入更多活力與希望。

附件: